我喜歡作者提到的:保護自己內心的小怪獸。
那一段的原文節錄是這樣:
「二十一世紀和二十世紀的區別在於,今天我們需要保護我們內心的小怪物,將其密封並保護它,讓它免受打擊。學習一首沒人知道的老歌,讀一本絕版的偵探小說,拍攝一次完美的日落;不給任何人看。我們可能需要建造新的、更強大的內心世界來滋養那隻小怪物,以娛樂我們內心的自己。除了分享、評論、喋喋不休以及所有令人分心的事物之外,還有一些陌生的東西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喜愛。」
對於作者在書裡面提到關於演算法推薦的想法,讓我意識到原來演算法不只是改變了我們接收到的資訊,也正在改變我們的想法與價值觀。
比如 Netflix、YouTube 會去推薦「你可能喜歡的影片」,藉由你看過的影片清單、你喜歡的、你收藏、你搜尋過的,來推薦一系列覺得你可能會想看完一段又一段,然後我收到了這些建議,如果是劇或電影的話,我也會再進一步去搜尋評價好不好,決定自己要不要花這一段時間來看。
這樣看似中立且科學的方式(演算法推薦、評分機制)卻變得好像我的喜好其實是數據來控制?有一種憑著大眾的喜好來選擇的感覺,比如網友投票、網友評分,但這些網友是誰?他們真的數據多到可以代表我嗎?會不會背後的網友甚至只是一個人、其實是一言堂呢?
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以為我有在選擇,其實是在有限的選擇(被推薦的影片群中)選出自以為自己喜歡的影片。
目前對於 YouTube,我的做法是關閉 YouTube 的搜尋紀錄和觀看紀錄,這樣子 YouTube 在首頁不會推薦任何影片給我(好像是今年開始的政策,以前首頁會是一些熱門影片,但現在完全不推薦了),我是靠訂閱的頻道以及主動搜尋在 YouTube 上面找影片的。
讓我想著,網路讓許多訊息有更多被曝光的機會,但卻又因為演算法導致訊息跨不出同溫層。資訊更加多元,而我能看到的卻有限。
最近正在做這個練習:不要太在意電影的評價,如果覺得畫面(劇照/預告)好看、想看就去看。
保護內心的小怪獸。
(1/365)